- 您所在的位置:
- 海南農業(yè)品牌網首頁
- 萬寧農業(yè)品牌首頁
- 品牌農業(yè)
- 文章頁
萬寧市北大鎮(zhèn)山蘭豐收笑顏開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9-30 17:09:57 作者:
“我們趕在臺風來之前把180畝山蘭稻都收完了,畝產量400余斤,每畝地凈收入2000元左右,收成不錯。”9月28日,在萬寧市北大鎮(zhèn)尖嶺村的倉庫里,尖嶺村黨支部書記黃家全和幾名工人正將打包好的一袋袋稻谷摞高,辛勤耕耘4個月,如今終于等來了豐收,只等將稻谷碾成米,再進行真空包裝,便可通過“線上+線下”的方式對外銷售了。
黃家全所說的180畝山蘭稻基地位于北大鎮(zhèn)大發(fā)村和六角嶺村的交界處,此前,那里還是一片無人耕種的撂荒地。
“這180畝耕地分屬54戶農戶,每戶僅幾畝地,且夏季雨水多、蟲害多,種植難度加大。”黃家全說,由于耕種成本高,收益低,因此農戶只愿意在每年的11月插秧,次年4月收成,5月至10月期間的農田便撂荒了。
隨著全省開展耕地撂荒及耕地“非糧化”整治工作,北大鎮(zhèn)發(fā)動尖嶺村、大發(fā)村和六角嶺村聯(lián)合成立合作社,租用54戶農戶的耕地“化零為整”,用于種植用水少、收益高的山蘭稻。
北大鎮(zhèn)黨委書記符陽陽解釋,之所以選用山蘭稻原因有三:一是進行創(chuàng)新嘗試,探索解決“晚稻”期間農田撂荒的方法;二是保存黎族特色稻種“山蘭稻”;三是幫助農戶解決耕地成本高的問題。
黃家全有著多年種植山蘭稻的經驗,但以前的山蘭稻只能種在山坡上,畝產量僅100斤左右,難以大規(guī)模種植。如今,經過改良的“山蘭紅糯種”,不僅可以種在水田里,產量也大幅提高,對于因缺水而撂荒的耕地是一種很好的選擇。
“我們租用農戶的耕地分兩種方式,一種是付租金,另一種是11月早稻播種時,幫農戶把農田耕好再還給農戶種植水稻。”黃家全說,由于部分農戶的耕地面積小,使用耕田機耕種成本太高,人工耕種又費時費力,所以合作社在山蘭稻收成之后,用機器耕地再還給農戶,農戶便可直接插秧。
山蘭稻基地還帶動本地15名脫貧戶和5名農民在“家門口”務工,大發(fā)村脫貧戶胡亞鑾便是其中之一。
“家里兩個孩子需要照顧,我年齡又大,沒法去外面打工。”48歲的胡亞鑾自今年6月山蘭稻種植基地開工以來,只要不下雨就到地忙活,播種、打藥、鋤草、收割......每天能賺150元。
“山蘭稻種植基地是我鎮(zhèn)對撂荒地整治的一次創(chuàng)新嘗試,我們寄予厚望,雖然過程艱難,但幸好結果不錯。”符陽陽看到山蘭稻收成情況后松了一口氣,由于疫情期間疏于管理,山蘭稻出現(xiàn)病蟲害,北大鎮(zhèn)雖時間協(xié)調無人機打藥,但收成依舊比預計產量低,且收割期間恰逢臺風“奧鹿”,稻谷無法自然晾曬,在鎮(zhèn)政府的溝通協(xié)調下將稻谷運往外地進行烘干,成本大幅提高。即使多重不利因素疊加,山蘭稻的收益依舊可觀,足以說明這一創(chuàng)新嘗試是成功的。
“接下來,我們將發(fā)動更多村加入合作社,利用因缺水或零散分布而撂荒的耕地種植山蘭稻,探索一條可借鑒的耕地撂荒及耕地‘非糧化’整治之路。”符陽陽說。